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潘继武:懂设计、会管理,见证上海民机事业发展全过程的“门儿清”书记

时间:2021年12月08日 12:56    来源:
视力保护色:
【字号
人物名片

潘继武,河北雄县人,上航公司原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6年4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长期在中国航空工业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参加过多种型号飞机设计及运10飞机的研制工作。参加中美合作生产MD-82、MD-90飞机高层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企业管理,研究和实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并在企业推行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开展包括财务、工程质量、管理运行等全面工程审计工作,与国外航空工业管理接轨。获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曾获中航总公司工作实践理论成果二等奖。


正直敢言的个性,是他的突出特征;科学管理制度的落地,为他的事业征途留下印记;注重实践,探索国际合作,点点滴滴都诠释了潘继武与民机事业相随相伴的精彩人生。

 

 

初心:越是艰苦越向前


“年龄大了,不能再为我们的大飞机作贡献了,很遗憾。”说起与大飞机事业的缘分,今年80岁的潘继武感慨道。


潘继武中学就读于北京一零一中学,学校位于北京大学旁边。“我们同学都梦想着航空报国,北大的专业不适合我们,几乎没人报。”潘继武笑着说。


当初的少年并非意气用事,1961年,有着技术追求的潘继武如愿以偿,顺利被录取到北京航空学院。大学毕业后,潘继武被分配到位于西安阎良的中国航空工业部第603研究所工作。随着试制生产大型运输飞机任务的下达,1972年初,潘继武来到上海,成为708工程设计组的一员。


第一批航空人身上大都有一种视工作如生命的情怀。潘继武提到,过去干工作,全国夫妻分离的比比皆是。自己和爱人很幸运,一起从北航毕业后在阎良结婚,而后又一起被抽调到上海搞大飞机。“咱们航空这群人爱的是专业,工作第一,家庭绝对是抛在后边。”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潘继武将孩子送到爱人的家乡去,请孩子的外婆帮忙看顾。


“咱们上航工业公司有专业,但是钱不多。大家心里想着为国家做贡献,所以意志力很强,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勒着肚皮干活的。”潘继武回忆说。潘继武承担飞机设计工作,紧张繁忙是常态,经常端着饭碗到办公室吃,曾被医生夸“牙太好了”的他,在边吃午饭边聊工作时,由于太着急,一颗牙齿被硌掉了。


拼“牙”三郎潘继武的经历是老一辈大飞机人的缩影。为了心中的念想,为了在脑海里早已预演无数次的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的场景,他们甘于把自己铆在工作岗位上,拼命干、努力干、加班干,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飞机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和系统设计等几个部分,需要确定全机主要参数、飞机外形,估算飞机性能,完成飞机结构的全部图纸,部件、组件安装图,各系统的完整图纸。仅零部件数量就达到百万级。


那时,工作量很大。大飞机研制工作在我国刚刚启动,整体经验缺乏,民用飞机设计规范方面的资料不全,大家每天加班加点仍然难以完成既定设计计划要求。每天伏案绘图十几个小时,往往双眼干涩、视物不清。为了保证晚上的光线,办公室有日光灯,潘继武的桌子上还配置有一盏台灯,有时候画图眼睛看不清线条了,就把台灯打开;一会儿又看不清了,再把台灯关掉。一开一关之间,第一款大型喷气民用客机的设计图纸,慢慢有了雏形。


那时,设计组没有办公场地,大楼底下、包装箱里、废旧航站楼,只要是个平的地方,就有设计人员和他们的图纸。民航大楼的底下黑咕隆咚的,吃饭的时候是食堂,吃完饭就在那里干设计。


那时,没有设计制图软件,画图全靠一双手。设计计算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计算尺手工计算。夏天,画图的时候胳膊上会出汗,可画图的硫酸纸见水就会发皱、变形。为了防水防蚊,设计人员画图时只能把胳膊和腿都用报纸捆上。没有电风扇的夏天,每画完一张图,设计人员就如同泡了个“汗水澡”。


即使办公条件如此艰苦,心中有团火的职工们还是坚守着、盼望着。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1980年9月26日,国内第一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大型客机运10首飞圆满完成。这份答卷虽然不够完美,但让一代航空人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因为种种原因,1983年飞跃天堑为西藏运送重要生活物资是运10最后一次在蓝天翱翔,此后它就无奈地躺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宝山厂区,注视着自己诞生的厂房。


接着,公司经历了相当困难的一段时期,职工只能开发民品维持生计,“有活就干,给钱就接。只能想着法地活,想着法地冒头让人知道。”潘继武说。对于这段历史,上航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刘俊维回忆说,“上飞公司现在有一个‘永不放弃’的雕塑,这真的是我们当时的写照。”上飞所、上飞厂的职工跑到上海市内外寻求设计及加工项目,找米下锅。上飞所部分设计师组织起一支队伍,走街串巷,观察公交车每站停靠在什么地方,以此为依据编制出一份上海交通手册,自编自销。有职工下班后去摆地摊、卖鱼,靠微薄的副业维持生计。


理想与现实之间持久而磨人的拉锯战,在职工的心中激荡起层层波澜。时任市航办党委副书记的潘继武,同样在苦苦思索如何让研制工作不停、成果不丢、队伍不散。

 

 

进路:找对方法,跑出加速度


1985年,一个机遇,给在温饱线边缘挣扎的职工带来一丝希望。


“和麦道合作,是民机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忆及四十多年前那段“脱胎换骨”的时光,一种掺杂着振奋与感叹的情愫从潘继武眼神里流露出来。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门刚刚打开,各行各业掀起了同国外合作的新潮,当时国际民用航空三巨头之一的美国麦道公司表达了想与中国搞合作经营的意愿。麦道当时在与波音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庞大的中国市场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基于这个角度,麦道拿出了诚意:提供整套飞机图纸、工装图纸及生产程序等条件,合作生产MD-80系列机型,进而共同开发新的机型。


据《上海航空工业志》记载,合作生产谈判开始,市航办负责相关工作对接。1984年12月,上海市批准建立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对外谈判。


据《上海市志·工业分志·航空业卷(1978-2010)》记载,1985年3月,上航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器材公司、麦道公司,三方共同在上海正式签订《合作生产MD-82及其派生型飞机、联合研制先进技术支线飞机和补偿贸易总协议》(简称总协议)及5个分协议。总协议确定由麦道公司提供总数为25架MD-82飞机的机头、机身尾部、半机翼等大部件和机身零组件,由上航工业公司按照麦道公司提供的图纸、工艺标准进行机身铆装、半机翼对接、机身机翼对接、全机系统安装、功能试验和试飞交付,并生产一定数量的飞机组件、部件,作为补偿贸易返销和装机使用等。


“我们向麦道学技术,学工艺,学生产,学了很多,但其中最核心的、决定我们成败的是管理。这一点也是我经过合作生产实践才认识到的。”1984年,干技术出身的潘继武任市航办党委副书记,1986年6月任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虽然主业是做党务工作,但一点都不妨碍潘继武继续用热忱拥抱技术。


“我想把工作做好。如果我没做到门儿清,怎么去组织生产、布置任务?我是要给生产线提建议的。职工给国家干活,我给他们服务”,潘继武说。业务会只要有时间都去参加,每隔两三天去工厂、车间待半天,了解生产线的情况、观察职工的工作态度,是这位懂技术的党委副书记的日常。


生产MD-90期间,“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这一新颖的理念呈现在上航人面前。过去生产飞机是一厂全包,机翼、机身都是一个厂生产的。多种技术工艺集于一厂之手,工作量大,批量生产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好比你要吃番茄炒蛋,现在可以去买番茄、买蛋,过去得自己从撒种子开始种番茄、养鸡。来得及吗?来不及的。效果好吗?效果不好的。”潘继武比喻说。飞机有多达百万量级的零部件,航空工业的发展如果从零部件制造学起,就赶不上趟。如果借鉴麦道的专业化生产、全球布局的模式,在飞机各个部件制造厂家中好中选优,建立供应商管理控制系统,国内民机规模生产、开拓市场就有路可走了!


去塞求通,中国人认知新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沉浸在接触新知识的喜悦中的职工们不知道的是,后面等待着他们的,是一场堪称涅槃的痛苦蜕变。


过去,厂里每个人什么活都干,工作没有大纲性的指导文件。“类似一种开环管理。好比生产杯子,国人认为,只要能产出漂亮杯子,搪瓷锃亮、图画清晰,就能卖高价。”潘继武举例说,中国能工巧匠多,老师傅能做好工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传统的观点。过去的工厂生产产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基本通过工人的经验来判断是否达标。“没有量产,就不可能改进,也无法发展。”潘继武蹙着眉语重心长地说。


“麦道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生产是讲究程序的。还是用造杯子打比方,从陶胚到上瓷,是转3圈,再上花纹是转2圈。只要按程序操作,产品肯定没问题。”潘继武说。麦道根据法律的要求、生产的需要、组织的变化,不时地将各种经常发生的动作、手段、事件、条件、规程等加以认真的整理总结编制成工作程序,并使之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系统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


按程序办事的动态管理方法是上航人跟麦道这位“师傅”学到的第一课。然而,转变必然伴随着阵痛,麦道带来的理念在当时职工的眼中无疑是晴天霹雳。原先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各显神通”的绝招都用不上了,大家心里憋得慌。


“怎么办呢?不能适应,就强制执行。”潘继武神情坚定果决,年轻时那个说一不二的青年领导的影子,似乎又浮现出来。正如上航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刘俊维对潘继武的印象,“潘书记政治信念坚定、是非分明,很正直。他对错误的东西都要批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MD-82仅仅是在中国组装,飞机的设计、零部件供应都还掌握在美国人手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是直接对麦道负责的,最终能否交付、交付的标准和验证程序都掌握在美联航的手中。上航不合格,就是麦道不合格。因此,麦道专门成立了检查组,组里的人都戴着显眼的红色帽子以示身份区分,专门负责质保审计,不合格就挂黄牌警告。就像打比赛时犯规一样,裁判的几张黄牌就有可能让你禁赛一年。


麦道检查组“是相当负责的”,例如生产一种铆钉,要经过热处理等工序,再送去铆接。有一次,负责把铆钉送到生产线的人中途有事耽搁了,麦道检查组发现时间到了没人送铆钉,“就给我们吃了张黄牌”。经过这件事,大家知道必须严格按照麦道的生产规定从事生产工作。“非常痛苦。推迟交付飞机要罚款,不能按时取得适航证,怎么向国家交待?可是,如果按照麦道的标准自觉去做,就不觉得人家在约束你了。”潘继武说。


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这样,潘继武和上航职工一道,用勇气和实践在既有管理体制的铁壁上硬生生炸开一个又一个缺口。


麦道公司的雇员们把管理系统中的工作程序喻为“公司的圣经”。讲究全员、全过程管理,这一麦道从事几十年航空工业研究、制造的实践结晶,给上航带来了新的工作气象,有效地减少乃至杜绝了工作中推诿扯皮、办事拖沓的不良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排除了任何个体对生产过程进行非程序干预的随意性,保证了飞机性能和准时交付。

此外,经过合作,上航初步形成了符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适航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构内设置质保管理、质保工程(由质保计划、工艺控制、纠正措施、质量软件控制组成)、质保材料、质量检验、质量审计等职能,并具有一整套质量保证控制系统的文件。


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当时人眼中,无疑具有认知结构重组般的颠覆意义。潘继武解释道,公司过去只有一个检验科,按照技术指标,个检合格了就通过,不合格就重新再生产。“质保体系是怎么搞的?产品精准检验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保证生产安全的一套体系、一套管理的机构,每个部门都要发挥自己的职责、按程序办事。”从投产到交付,是归零的闭环管理,哪一环出了问题,就能追溯到那里。按照质保体系运转,产品构型及技术资料状态控制、飞机质量架次记录控制、人员资格认证和印章控制、接收检验与储存控制等过程的追溯变得有据可依。


和麦道学审计也是上航人“课业”中的重要组成。1983年9月,国家成立审计署,负责对中央及地方的财务进行审计。上航是国家的重点单位,为了与审计署特派办对接,上航成立了审计室。所不同的是,审计署只负责财务审计,上航推行的是全面审计,力求从不同角度保证飞机的生产质量。全面审计的推行,同样离不开毛遂自荐担任审计室主任的潘继武的“说一不二”精神。


回忆起和麦道合作的过程,潘继武笑着提及一段小插曲。确定和麦道合作后,波音公司欲扩大市场,提议说如果上航能介绍东航买一架波音的飞机,就和上航合作。“我直接跟波音的人说,你们之前看不上我们,我们现在和麦道谈恋爱了,你们就一边吃醋,一边想破坏。”潘继武用嗔怪的语气说到。这就是想大飞机好、支持与麦道合作的正直敢言的潘继武。


 

翱翔: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事实上,与麦道合作期间,整个公司还是相当困难的,“缓解资金紧缺”“摆脱亏损局面”“开发民品”等是当时公司级讲话稿中的高频短语。与麦道合作时,生产线大约只需要两千人,其余六七千人还要找活干。“分两步走,一部分人去搞麦道,另一部分人去搞民品。”刘俊维回忆说。好在有一群与大飞机同在的职工,他们为了梦想担当实干,在汗水与泪水中收获了成长。


据《上海市志·工业分志·航空业卷(1978-2010)》记载,经过与麦道公司的合作生产,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圆满地完成了35架MD-82、83飞机,2架MD-90飞机的生产任务,掌握了先进的飞机装配生产工艺技术,取得了走国际合作道路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新经验。据《中国航空航天报》1993年3月25日的报道,5架返销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MD-83飞机,“质量在美引起轰动”。美国航空当局指出“长滩生产的客机每架平均试飞8小时,排除故障20多个才能合格,而中国上飞厂总装的MD-83平均试飞5小时,排除4个故障就能合格……532项检查项目,上海的一次检查合格率为95%,麦道只有51%”。


整个中美合作生产麦道飞机的过程,除了可以满足中国的民用航空事业的需要外,最大的意义在于学习引进了一套国外科学、先进、有效的企业管理办法。据《上海市志·工业分志·航空业卷(1978-2010)》记载,经过合作,上航实践了“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干线飞机制造和总装技术获得巨大进步,取得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延伸证书,拥有了国际认可的生产制造资质。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质量管理和适航管理体系,在飞机生产系统的管理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具备了高科技领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能力和条件。经过实战,上航培养了一支能够适应国际技术合作的职工队伍,这支队伍将在国内民用飞机的设计、制造、试飞、售后服务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与麦道项目的合作成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进步,在航空技术和管理上缩短了与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的距离。当时的探索者们不知道的是,当时听来颇觉新鲜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管理模式,如今已被列入商飞航空英语考试题目,成为职工耳熟能详的名词。四十多年来,“上航”的名字与身份历经了多次变化,但始终坚守初心使命,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奋斗不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是老一辈上航人的坚持与实践,为商飞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


“大飞机这几年的生产状况,确实令人欢欣,令人安慰,发展得很健康。对我们经历过的同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在未来几年中,我们期待大飞机在中国领空上的更加卓越的表现。”潘继武感慨道。


实践每向前一步,必然都要遇到不少阻力、不少压力。征途回望,潘继武和职工们毫不退缩,昂首向前,铆足一股劲钻研麦道的管理办法,想尽办法为企业谋出路、谋发展。跌跌撞撞中学会坚强,迷茫之中寻找方向,跌倒之后再站起来面对,潘继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飞机人的使命与担当。他那些与国外航空工业管理接轨的举措中所蕴含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光芒闪耀,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涉水前行、砥砺奋进。


感谢上航公司原总经理助理、《上海航空工业志》总纂刘俊维先生的倾情忆述。

 

文 | 邓嘉欢

 

参考资料:


1.《上海航空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航空工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1).


2.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志·工业分志·航空业卷(1978-2010)[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5)


3.上海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处室文件.关于印发李万新总经理、潘继武书记七月五日在公司本部全体人员大会上讲话的通知:1996(7)[B].上海: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情报档案中心(03政务档案):1-8.


“上半年公司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总公司‘961’会议精神……大力开发民用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努力解决干线人员、资金紧缺的矛盾。”


“我们公司目前经济形势虽有所好转,但处境仍然是非常艰难的,我们还没有摆脱亏损的局面,我们的经济实力十分薄弱。”


4.上海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处室文件.关于印发李万新总经理、潘继武书记元月二日在公司本部全体人员大会上讲话的通知:1996(1)[B].上海: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情报档案中心(03政务档案):1-2.


“抓紧解决人才流失、资金紧缺、企业包袱沉重三大问题……大力开发民品,采取四管齐下的方法,狠抓扭亏增盈,深化改革,强化管理。”


“努力解决资金紧缺问题。”

打印页面

相关报道:

服务导航
网上调查| 分享:
关注我们:
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1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云锦路5号 邮 编:200232 总 机:86-21-20867000 传 真:86-21-2086711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